close
失火之後老人和流浪貓狗的日常

一個月前,京城兩個貓舍相繼被燒,近50隻流浪貓命喪火中。它們的“主人”都是民間流浪動物救助者,為瞭呈現他們的生態,近日記者走近幾位救助者和她們的流浪動物。


原標題:失火之後老人和流浪貓狗的日常

3月4日,高俊玲去四環外看望流浪動物。

3月4日夜裡,徐欣悄悄地給周圍小區的流浪貓喂食。

2月19日,右安南橋附近,流浪貓救助者李逢華抱著一隻在火災中幸存的流浪貓。

一個月前,京城兩個貓舍相繼被燒,近50隻流浪貓命喪火中。它們的“主人”都是民間流浪動物救助者,為瞭呈現他們的生態,近日記者走近幾位救助者和她們的流浪動物。

李逢華最近常常夢到那些死去的流浪貓。

吃過飯後,小黑貓喜歡趴在籠子上方,看著李逢華打掃貓舍;小花貍是她最喜歡的一隻貓,腦袋上頂著大團黑花,一隻前爪因受傷總是蹺著,握不上拳頭,尾巴斷成三截。喂食離開時,它總是將李逢華送得老遠。還有小黃貓、黑豹、巧克力……排成一排,等著她到來。

2月17日晚,它們被燒死瞭。

當天,李逢華在右安門一所大院內搭建的愛心貓舍起火,趕到失火貓舍時,大火已被撲滅,30多隻貓燒成焦黑狀,數隻流浪貓的屍體躺在貓舍的柵欄處——它們終於沒有逃出柵欄。

2月24日,朝陽區安貞西裡二區又一座貓舍起火,18隻流浪貓全被燒死。

媒體報道稱,兩所貓舍疑似人為縱火。

無法視而不見的惻隱之心,是李逢華救抽油煙機推薦助流浪貓的初衷。它們總令人想到被拋棄的、在城市角落裡遊蕩的孩子。

救助地圖

1998年,李逢華開始救助流浪貓,至今18年,救助站點發展到14個,失火前救助流浪貓近300隻。

李逢華依然清晰記得18年前的那個場景:她在樓下看見幾隻流浪貓,瘦得隻剩骨架,白色的毛臟成灰黑色,一撮一撮結成團。它們正在翻食垃圾。

當時,李逢華養瞭兩隻貓——它們也是流浪貓,李逢華的兒子把它們抱回傢。它們蜷縮在傢中,夏天有空調,冬天有暖氣,吃貓糧、雞肝和醬牛肉。

眼前對比鮮明的流浪貓,讓她像看見瞭幾個流浪的孩子。李逢華開始喂養它們。

一發不可收拾,李逢華不斷註意到這些被拋棄的“孩子”。

去兒子小區,發現有流浪貓,她每天去兒子傢前,便先去喂養這些貓;去友誼醫院看病,發現醫院有流浪貓,友誼醫院也成為她的“站點”。

“隻要看到,就會救助,”李逢華的救助地圖越來越大,甚至延伸到山西省。

2012年冬天,李逢華去山西雲岡,看見路邊的流浪狗在廁所找食物,她說服附近鄉民,幫助她救助流浪狗——她每月由北京寄過去一袋狗糧、一箱罐頭和100元錢。

“對流浪動物最好的救助,就是絕育。但手術後,它們需要有地方休息,”加上老弱病殘的流浪貓越來越多,2011年,李逢華搭建瞭第一個20多平米的帳篷作為貓舍。

與李逢華相比,高俊玲認為救助流浪狗是她“命中註定的事情”。

2012年左右,南四環外開始大規模拆遷,很多貓、狗被“上樓”的主人遺棄。

“我也不知道是好奇,還是想救助它們,”聽說此事後,高俊玲騎著電動車去瞭現場。

拆遷地的平房已被推倒,灰塵飄在斷墻殘磚上,幾條流浪狗正轉悠著到處找吃的。

“就這樣開始喂,在一起時間長瞭,喂出感情,放不下瞭。”高俊玲說。

2012年,高俊玲在南四環外租賃瞭一個小院落,專門放置救助的流浪狗。隨著數目陡增,她又先後在通州、房山自費租賃院落專門救助流浪狗。

目前,僅在房山的院落便有7間狗舍,加上數個散養點,高俊玲救助、喂養的流浪狗近200條。

被改變的生活

救助流浪動物漸漸成為李逢華和高俊玲生活的全部。

一年365天,李逢華要按時按點下樓喂貓,煮肝、蒸饅頭、大陸商標申請做狗糧,加上打掃貓舍,凌晨4點至晚8點,她幾乎沒有停歇。

即使除夕,必須要去婆婆傢團聚。吃過零點的餃子,回到傢時,已經凌晨兩三點。李逢華休息兩個鐘頭,一如既往下樓喂貓。

高俊玲的生活幾乎復制瞭李逢華的軌跡。上午,煮肝、煮肉皮、蒸窩頭,把蒸好的窩頭掰碎,和雞肝、肉皮攪拌成狗糧。下午兩點開始,要到10多個救助點看望動物,晚上8點收工——傢裡還有十多條流浪狗要遛,一直在汪汪叫,為瞭不擾民,高俊玲兩條一組的方式加速遛狗。

高俊玲“沒休息過一天”。一次,高俊玲生病在傢,沒去喂狗。晚上9點多,覺得身體好些,她還是決定爬起來去喂。還沒走到公益西橋,高俊玲就遠遠看見幾條狗站在路邊等她。“如果不去,它們就會一直等,”高俊玲很少再“缺工”,風雨無阻。

下雪天,高俊玲裡裡外外穿瞭三四層,腦袋上蒙著圍巾,隻露出眼睛和一點臉部。

在外吹冷風6個多小時,晚上回到傢時,露出的臉部通紅一片,已經麻木。

“越是壞天氣越要去,因為它們一直等著呢,”這些流浪狗成為她生命裡重要的一環:“吃飯的時候,想到它們餓著呢。喝水的時候,想到它們渴著呢。下雨的時候,想著它們去哪裡避雨?”

她們的生活秩序隨著這些流浪動物而調整、改變。

微妙的“距離”

最初,李逢華上午七八點左右喂貓,這時正是遛狗高峰。有時貓糧會被狗吃瞭,有時貓和狗突然打起來,也有貓竄到居民身上。為避免沖突,李逢華選擇早晨5點喂貓。

“小區裡喂養流浪貓,跟做賊一樣,見不得光,”和李逢華熟識的徐欣,同樣是流浪貓救助者,她深有感觸:“之前白天喂貓,有時盆給你扔瞭,有居民當面挖苦、嘲笑,也有居民打流浪貓。”

晚上11點左右,是徐欣的喂貓時間。把電動車停在兩輛汽車的隱蔽處,徐欣熟練地鉆進低矮的綠化樹叢,蹲下身,打開手電筒,一邊小聲呼喚,一邊放貓糧、倒水。

一層住戶護欄下的救助點是徐欣最謹慎的地方。遠離住戶傢陽臺護欄,徐欣左看看右瞅瞅,確信周圍無人後,將車放到隱蔽處。

徐欣小心翼翼地守護著流浪貓的領地:緊靠自行車棚的另一救助點,總是人來人往,每次等到車棚關門,徐欣再去喂;冬天,貓喜歡待在取暖洞裡,擔心洞被發現後堵上,徐欣每次喂貓前,總要巡視一番周圍。

自嘲為“地下工作者”,但小區裡仍有人知道徐欣偷著喂貓。每次碰到這些人,徐欣滿臉堆笑,熱情打招呼,客氣、婉轉地詢問:“哎,大姐,你看這貓盆怎麼又不見啦?”

“為瞭這些貓,真的跟‘孫子’似的,”老北京人徐欣提起自己的委屈,不時蹦出幾句京罵。

李逢華則從不和鄰居談論救助流浪貓的事情。“不想給他們當成茶餘飯後的談資,我也不想被他們關註,”李逢華拎著大袋小袋去喂貓路上,從未有人上前詢問。

高俊玲傢一直收養老弱病殘的流浪狗,每逢有人上下樓,幾條狗總是會齊聲亂叫。鄰居不堪其擾,撥打瞭兩次報警電話。兩次警察上門,高俊玲都未開門。“傢裡隻有兩條狗有狗證,其他的都沒有”。

救助流浪動物後,她們和鄰居間形成微妙的“距離”。優美環保科技工程-靜電機安裝實例,靜電除油煙機安裝實例,靜電油煙處理機安裝實例

艱難的堅持

李逢華從未後悔救助流浪貓:“貓有靈性、有感情,和它們在一起,很快樂。”

“貓媽媽”是李逢華偶然在公交車站發現的流浪貓。車來車往,它的後肢被車軋斷。李逢華每天到車站喂它,隻要一喊名字,它就用胸口蹭著地,一點一點爬到跟前。

這些溫暖時刻,是李逢華堅持18年的動力,也成為她日後的傷痛。

“小花貍在大火中喪生瞭,我沒有照顧好它,”想起大火中喪生的貓,李逢華的眼淚一下子掉下來,她後悔沒給貓留下逃生出口。

城市角落裡的流浪貓,像一面鏡子,呈現出復雜人心。

60多歲的李逢華病患纏身:腰間盤膨出、骨刺、黃韌帶肥厚、血管狹窄,右腿走路無力。打車去醫院檢查,李逢華用靜電機推薦雙手把右腿搬到車上。

醫生建議李逢華臥床休養,但每天還有200多隻貓以及它們的口糧等著她解決——每月37袋20斤的貓糧,每袋100元;10箱罐頭,每箱220元;貓砂15袋;此外,20條流浪狗,每天25元的雞肝,6元的肉皮,40多元的饅頭。

“每天一睜開眼,就是這些流浪貓、流浪狗的支出。”

花甲之年的高俊玲,同樣一身病:腦中有斑塊,一隻乳房被切除,乳腺癌隨時可能復發。每天做狗糧,要掰堅硬的窩頭,她左手的中指常年蜷縮在一起。

20公斤狗糧、15公斤貓糧、一大桶水,還有半袋子自制的棒子面狗糧,她每天都要從三樓的傢裡一個臺階一個臺階,拖到三輪車上。

雖然腰椎間盤突出,她每天要騎著電動車穿過坑坑窪窪的建築工地。幾個救助點在近兩米高的土堆上,電動車過不去,高俊玲一手拖著狗糧,一手拿著水桶,弓身往土堆上爬。

“我煩瞭,我累瞭,把命都搭進去瞭,我不想喂瞭,”高俊玲準備放棄救助南城的流浪狗,她擔心看管房山狗舍的小夥子隨時離開:“房山院子裡有130多條狗等著我照顧,我必須攢點體力,將來去房山照顧它們。”

但她已不止一次違背自己的決心。

有次經過開陽橋底下,看到很多流浪貓沖著她喵喵叫。高俊玲下定決心,不管它們,但騎過去不久,還是折回來。

救助力量

近日,李逢華又找到一個隱蔽處,打算重建貓舍,這次她打算裝上監控攝像頭,留下逃生處。

30多隻死去的貓咪,成為李逢華的愧疚。她為30多隻貓集體合葬,墳頭上放著一臺播經機,整日播放佛經。李逢華說,希望這些意外死亡的生命能夠安息。

首都愛護動物協會會長秦肖娜介紹,據協會2007年的調查數據,北京市有流浪貓26萬餘隻。也有媒體報道,2006年,北京市流浪貓狗達到40萬隻。

在這座城市,流浪貓生存並不容易。餓、凍、生病、虐貓人、車輛……隨時會奪走它們的生命。

首都愛護動物協會的志願者經過長時間跟蹤記錄,發現流浪貓因居住環境、驚嚇、缺乏食物和水等原因,一般壽命不會超過3年。遠遠低於15年的平均壽命。

“不負責任的喂養、遺棄動物,導致貓、狗等伴侶動物成為流浪動物,”公益組織“幸運土貓”的負責人曾莉表示,城市流浪動物救助者為政府和民間公益人士,其中以民間救助力量為主。

曾莉介紹,目前政府對流浪貓的救助,其中流浪貓以“絕育”的救助方式為主,流浪狗由警方“收容”。

“2014年左右,市內針對流浪動物出臺瞭新規定,”朝陽區動物衛生監督所一工作人員介紹,按照新規,各區市民若發現流浪貓,在居委會開具無主動物的證明後,可直接送到所在區的救助中心,“救助中心一般設置在區動物衛生監督所。”

但李逢華們對這樣的收容規定並不知情。

“相關的動物保護法規應盡早出臺,禁止隨意遺棄、虐待、傷害動物。”曾莉則認為,真正的解決之道還是在於立法減少遺棄,要加強對公眾觀念的教育,使得更多人不再輕易台灣商標註冊遺棄動物。

她呼籲,除瞭流浪動物救助納入政府社會工作的管理范疇,也要在公眾中推廣動物絕育的觀念,控制動物繁殖。

A10-11版采寫/新京報記者 侯潤芳 實習生 王春曉

A10-11版攝影/新京報記者 浦峰 王嘉寧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gul325f1p9 的頭像
    gul325f1p9

    紅土的購買清單

    gul325f1p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